马关老房子村的“绿色经济”


近年来,马关县古林箐乡老房子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老房子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战略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等优势,多措并举发展佛手瓜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助推农村产业振兴。佛手瓜产业发展从曾经的“墙边瓜”,蜕变成了群众增收的“致富瓜”,更是成了老房子村的“绿色经济”。


IMG_20211130_141012.jpg

IMG_20211130_140743.jpg


佛手瓜在本地称为“洋瓜”,在老房子村种植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因其清脆多汁味美可口,营养价值较高,成为市民餐桌上最常见也是最喜欢的一道菜。放眼望去,老房子村庄周围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走近一看,瓜架下早已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忙着摘瓜、有的忙着装瓜上称,还不时看到路边停放的三轮车上已被装上了几袋佛手瓜…用瓜农们自己的话来说,佛手瓜亩产高,采摘时间长,管护方便,在老房子村种植再适合不过了。


IMG_20211130_114759.jpg
IMG_20211130_111431.jpg



佛手瓜种植户 应文华

种洋瓜病症少,见效快,它投资又小,可能要摘到元月份,目前已经卖得两千多元了,我总共种348株洋瓜藤。


IMG_20211130_150034.jpg


每当有订单,早上摘瓜,下午装货也成了老房子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习惯。下午3点,瓜农们把采摘好的佛手瓜运到活动室门口进行装车,现场格外热闹。村长倪贵华告诉记者,为让瓜农吃下定心丸,解除滞销等一系列的后顾之忧,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2019年成立了龙宝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62户,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自合作社成立实行保底收购、开展技术指导和统一采收、统一销售以来,更加坚定了瓜农们的信心和决心,无劳动能力的自觉流转土地给有劳动能力的种植,让佛手瓜产业在老房子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了支柱产业。



老房子村村长 倪贵华

从2019年以来,我们老房子成立了龙保种植合作社,共有62户社员发展洋瓜种植面积达到了720亩,今年估计产值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增收300多万元,户均收入可能在五万多元左右,现在这个小小的洋瓜已经成为我们老房子的支柱产业。


IMG_20211130_144813.jpg


同时,为了保证全村种植户获得最大的收益,合作社还成立了销售组,每天由销售组人员与需求商联系,定下第二天需要的货量,在微信群里通知各种植户报自己的出瓜量,如果需求量大于出瓜量,那就按各户报的量进行采摘,如果小于就按比例分配到各种植户。而瓜农还要把摘好后的瓜进行分级处理,把歪瓜、小瓜等检出来,按10公斤一袋用袋子装好才行。如今,合作社和农户在种植佛手瓜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按照“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要求,合作社与农户实行订单生产,真正做到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


龙宝种植专业合作社销售组 组长 杜加兴

上半年,我们瓜多的时候,我们一天平均都有10多吨,多的时候到30多吨,市场行情好都是老板联系我们,老板打电话给我说出多少的价,他明天要多少吨?我就在群里叫大家报下哪家有多少数量。我就把数量统计出来。这段时间瓜基本上接近尾声了,有点少了,我们都是隔两三天摘一次。




佛手瓜种植户 张祖翠

从有了合作社后,我们都是统购统销,我们不愁卖不出去,种多少都卖得出去,有老板打电话联系我们销售组,他们就会叫我们报数字,报完就分给我们摘,你报几袋就摘几袋。今天我报10袋摘了12袋,27块钱一袋还是卖得300多块钱,更比去外面打100块钱一天的工要好得多了。


IMG_20211130_121541.jpg


成片的佛手瓜种植基地绿色生态,既是产业又是风景,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的乡村活力。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佛手瓜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打产业,大家靠佛手瓜实现了增收致富,老房子村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佛手瓜种植村。2021年,老房子村共发展种植佛手瓜700余亩,由于天气转冷,佛手瓜的挂果率低,目前还有300余亩进入采摘期,平均亩产400余公斤,预计产量达120余吨,按目前的市场价,尾果可实现收入达30余万元。今年700余亩的佛手瓜可助农增收300余万元。佛手瓜不仅是老房子村的“绿色经济”,还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做了铺垫。

据统计,马关县佛手瓜种植面积达8512亩,产量34000吨,可实现产值5100万元。





记者:吴兰会 祝喜菲

通讯员:王祯彩 陈相晾

美编:谭倩

责编:王开敏  廖珊珊

审核:董高杰

新闻热线:0876——7133230


(作者:马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