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1直接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患有麻风病毒的皮肤或者是黏膜皮肤接触所传染的,并且接触的密切程度跟麻风病的程度有很大关系。这是麻风病传播的最直接的方式。
不过目前也有通过飞沫传播的现象,携带麻风病菌的患者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传染给健康人的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的身体组织。
2间接接触传染
间接接触传染是健康人接触到麻风病人的一些物品经过一定的传播介质而受到感染,比如说最直接的是衣服、被褥、毛巾等,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居住空间多通风,保证光线的充足,也要避免手足的外伤,以免增加患病几率。据统计,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比较小。
麻风病是典型的皮肤损伤,具体表现为一个或者多个斑点组成,但是患者的皮肤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后期斑点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的不规则斑点。

麻风病患者对皮肤被损害的界限是不清楚的,一般患者有时会感到皮肤不舒服或者难受的症状,有的严重,有的轻度,轻度的表现不是太明显,严重的病人会有神经粗大的表现。
麻风病人的斑点到后期会有斑点出血的症状,但是对身体的运动影响不大,也少有人会引发畸形的表现。麻风病菌潜伏期较长,但也跟疾病治疗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如果治疗效果比较好,晚期麻风病毒的反应有可能会转成阴性。

来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
责编:王开敏
审核:董高杰
新闻热线:0876——713323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