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丨守住中医文化的根 铸就民族团结的魂


守住中医文化的根     铸就民族团结的魂

——文山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马关县中医医院


微信图片_20210429150447.jpg

(马关县中医医院全景)

马关县中医医院创建于1992年10月15日,是一所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教学和科研工作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位于马关县城逢春大道与西坝路西段交汇处,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建有门诊部、住院部、后勤保障部,配有500个停车位。编制床位300张,实际开放床位293张。编制岗位107人,在职职工297人(其中少数民族123人,占比41.4%)。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73人,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40人,初级职称217人。设有30个临床医技职能科室,针灸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老年病科为省级在建重点专科,肛肠科为州级在建重点专科。现拥有CT、DR、C臂、三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凝血仪、酶免工作站、免疫化学发光仪、电解质分析仪、麻醉机、电子胃肠镜、摇测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幽门螺杆菌检测仪、中医四诊仪、中医经络仪、急救车等价值三千余万元的各类医疗设备






8.png
9.png
123.png
图片1.png




——营造好一个和谐环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关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健康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兴边富民、建设小康具有特殊意义。马关县中医医院始终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常抓不懈,将医院的党风廉政、行业建设和医德医风等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确保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院领导班子分工明确,责任细化,成立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院党政工团组织齐抓共管,落实到位,将院、科两级的医疗业务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同落实,推进了全院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医院启动整体搬迁计划之初,就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将很多民族文化、民族元素融入医院的总体设计中,突出民族特点。如:医院的建筑采用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这样的设计,通过环形走廊,把住院部与门诊部连接在一起,这样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在就诊、住院过程中的通行,特别是行动不便需要轮椅、平车活动的患者;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通行效率,在出现急诊急救的危急时刻,跟死神赛跑,争取到黄金4分钟,保证医疗安全。同时,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医院各科室少数民族职工的重要性,在导诊台、护士站等服务窗口设置“双语导诊”“双语咨询”,即可以快速沟通,让各族群众得到及时诊治,满足少数民族患者和群众的就诊需求,也促进了医患之间的和谐。



——打造好一支专业队伍

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任务。现全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73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 115人,占到总数的42%。多年来,为使这支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专业技术能力上得到快速提高,医院通过“派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大力实施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医院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成才环境,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一是抓好基础性培训,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按照医院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对刚走上岗位,临床经验少的少数民族青年医务人员,重点抓好岗前培训和科室轮转,选派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带教指导,加强对基础理论技能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日常性工作程序,熟悉院、科两级规章制度,积极安排参与院、科室开展的教学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帮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早日完成从实习生到临床医师的角色转换。二是多层面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相结合,按照医院人才梯队建设总目标,对临床经验丰富、并获得中级职称以上的少数民族医师,重点加强对专业技能、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能力的培养,通过外派进修、专家“传帮带”、继续医学教育、学术讲座等方式,加快他们在知识更新和业务能力上的提高。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在全院营造出各族医务人员学技术、钻科研,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经过几年的培养,全院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在个人业务能力上成长很快,工作能力得到了全院职工的认可。如:急诊科主任李宏瑞同志、肛肠科主任熊开照同志、老年病科主任李明晓同志,内一科的刘玲同志、内二科的杨晓燕同志等少数民族同志,成为医院专业技术骨干和科室主任,这些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医院和科室的业务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现好一道文化长廊


医院充分利用院内大厅、走廊墙壁、中草药种植园,打造一条党建长廊、中医药文化长廊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向进入医院的各族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医药常识和民族团结知识,让各族群众在进入医院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学到中医药文化知识和民族团结知识,通过自己看、自己学,不但进一步“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相信中医、使用中医”,配合治疗,还杜绝了因不理解不明白药理而出现医患矛盾纠纷的情况,促进了医患融洽,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治未病科的中医文化长廊介绍的是如何辨识中医的九大体质(气虚、气郁、血瘀、阴虚、阳虚、痰湿、湿热、平和、特禀),如何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以及中医药等多种措施,调理身体阴阳气血平衡来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的免疫力,让大家不生病、少生病,告诫大家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从预防疾病开始;中医药种植长廊,不但把普通花园变为中草药科普园地,传承,弘扬、挖掘中医药文化和民族民间医药文化,为医护人员、各族群众提供一个识别中草药的基地,还搭建了一个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发展好一个特色专科

民族医药科是全省的特色专科,是医院在对民族民间医药调查以后,发现有很多经方、验方对疑难杂症病例的治疗效果非常突出,为发展、传承、保护好民族民间医药,于今年6月3日创新开设的。该科室以壮医、苗医等民族民间医药的经方经典为基础,充分发挥民族民间医药的特色优势,为各族人民的就医需求增加了新的选择,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民族医药科主要以壮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肝病”“肿瘤”为特色优势,并取得显著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省内外许多患者莫名而来求医。同时,医院还在不断的发掘各民族民间的医药经典和地道药材,进一步创新发展好民族医药。



——种植好一片中药园地

将普通花园变为“中医药科普园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阵地”,一直是医院努力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医院将花园进行了划区分片,在每年的“3.17中医节”这天,组织医护人员上山采集中草药,并按科室分片区种植到自己的中草药园里,定期除草、施肥、精心呵护,日积月累,有了现在枝繁叶茂的中草药园。到目前为止,医院共种有中草药280余种,每一株普通的中药材背后,都有着特别的小故事。为方便群众了解和学习,医院对中药园地内长势好的中药材进行了挂牌展示,通过扫描展示的“二维码”可以了解到各种药材的功效和作用,同时在展示牌上嵌入了民族团结的宣传知识和标语,让进入医院的各族人民在了解和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医院把普通花园变为中草药科普园地,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弘扬、挖掘中医药文化和民族民间医药文化,为医护人员创造一个进一步学习、识别中草药知识的科谱园地,为各族群众闲睱之余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空气清新的百草园,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一个美丽的平台。现在,中草药科普园地,已成为附近居民和在院患者、陪护人员散步的首先之地,大家都非常亲切的称为“百草园”。



经验启示



——规划定位准

建院之初,按照把中医院建设成为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医院的准确定位,在硬件的房屋建筑和软件的文化长廊建设方面,作了系统的安排,医院建筑大环境和民族团结氛围营造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业务工作和民族团结有机融合

在各项业务工作中,都融入了民族团结的因素,嵌入式宣传润物无声,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和践行者,让各族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弘扬民族医药,呵护民众健康

把发展、传承、保护民族民间医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己任,创新设立了民族医药科,给“心脑血管”“肝硬化”“肿瘤”等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呵护了民众健康,促进了民族团结齐奋进,同心协力奔小康。








美编:吴兰会

责编:郑文芳  王永成

审核:董高杰

新闻热线:0876——7133230


(作者:马关县融媒体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