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禾家庄:城乡融合发展,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新
禾家庄建设的滇红特色小镇。小镇总体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36平方公里,包含凤山镇京竹林、禾家庄、田心窝、回龙、青云5个自然村共720户3098人(张冬梅摄)碧波荡漾河畔景,白墙红瓦映暖阳。作为城乡融合一体化示范建设片区,凤庆县凤山镇京竹林村禾家庄以“三查三引三管”政策推进城乡融合,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极大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成为凤庆县民生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谱写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依山傍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基于这样的地理条件,该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潜力。自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党组织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调动和利用村寨的资源,融合农户、合作社和经济实体的力量,开发和建设出了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在组织农户经营业态、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村党组织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并努力共同发展乡村旅游业。在此过程中,村党组织成功地实现了农户100%与景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形成了一个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这条乡村旅游的新路子,既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高空俯瞰禾家庄全貌,小楼在青山绿水中鳞次栉比(唐诗摄)原本的禾家庄,河道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蚊虫泛滥;村民居住分散居住在山上,山体滑坡严重,生活环境亟须改善。为此,禾家庄自然村党支部牢牢把握住县委政府打造滇红特色小镇以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契机,带领村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新模式。禾家庄自然村党支部和当地群众利用天然河道景观,因地制宜设计出一种活水系统,利用河流的每一阶梯,创造了不同的水体景观,使河道环境焕然一新;岸边边坡进行生态美化,并设立人行步道游玩供观赏。同时,为维系良好的水域环境,雨污分流,海绵乡村建设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推进,进一步提高水域治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为加强巷道环境管理,促进邻里间的友好互助和团结共享。禾家庄结合绿美建设的思想,落实“一巷一景”的建设思路,利用排水渠治理后的平地种植桂花、茶花,杜鹃、飘香藤等乔木与灌木植物,并在各家各户前搭建起藤本花卉架,栽种金银花、炮仗花等多种藤木,实现差异化巷景呈现;并积极动员群众打破封闭式的庭院设计,在围墙上设计形态各异的镂空观景窗,见其人,也闻其声。在专业管理下,干净的小巷里一片生机盎然,斑驳的阳光落在白色的围墙上更添几分韵味(叶冠豪摄)滇红小镇上新建了许多洋楼,墙壁上绘画着各色各样的漫画涂鸦,是游客们前往打卡的热门景点之一(张冬梅摄)禾家庄在经历一系列改造后,环境优美已然成为当地一鲜明特色。河道治理后水源活通,河水清澈,为村庄带来清新的氛围。巷道绿化以乔灌藤花的思路规划设计,不同种类的花卉繁衍其间,为村庄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家家户户的围墙上都设计了两种大小一致、不同风格的空窗,院内居民精心种植自己喜欢的花卉,使得整个村庄成为一个充满阳光和花香的美丽景观。滇红小镇上的洋楼都十分的宜居,杨奶奶的花园里全是她精心养殖的花草,景色宜人(张冬梅摄)虽然滇红小镇大多都是现代化的庭院,但移居到禾家庄的人们仍保留着传统的习惯,如手洗衣服(张冬梅摄)禾家庄在资源和产业的配置上做出了合理的安排。通过重新划分土地,分三期建设整齐的小洋楼,为居民提供了更为宜居的住所。其中一些居民将原住房改造成工场,而新住房的沿街门店则成为他们的店面,方便将自己的产品出售出去。经营酒庄的杨正聪师傅便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家酒庄的门店引入客流量较大且环境优美的第二期建房中,为酒品拓宽了销路。禾家庄的村民杨正聪将自己家的庭院用作酿酒的工坊,也是禾家庄酒坊的加工地(张冬梅摄)禾家庄的村民杨正聪在滇红小镇上售卖自家酒酿的店铺(张冬梅摄)禾家庄在民风民俗的建设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通过村规民约的修订和进一步完善,将村民自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使得村庄管理制度化、日常化。此外,禾家庄通过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发动村民自治,有效提升了村庄的管理水平,也促进了民风民俗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改善民居风貌、美化庭院,集“户户美”为“村庄美”。实现了景区内基础设施有人维护、家园卫生定期保洁、文明劝导人人参与的美好愿景。禾家庄自然村道路旁边的绿草地上,有两块警示牌,分别写着“水深危险 禁止危险”和“爱护绿化 从我做起”(邱骞摄)乡村风光美如画,经过一系列的改造与治理,整个禾家庄焕发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宜居之美。村党组织的领导和群众的参与更是使得禾家庄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合力建设村美、民富、人欢乐的美丽乡村。我们也期待着禾家庄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更多的乡村振兴提供可行的模式和有益的借鉴。

来源:凤庆观点
编辑:谭倩
责编:王开敏
审核:董高杰
新闻热线:0876——7133230

(作者:马关县融媒体中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