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木腊村围绕“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目标,用好做活“小”文章,以文明乡风建设先行突破,用小家风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用小切口带动乡村风貌大变化,用小庭院推进绿色产业大发展,实现美丽庭院与绿美乡村的连点成线,绘就出“绿富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将家风家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软助力”,充分挖掘“沉睡”的乡土文化资源,广泛征集村民各姓氏的家谱、族谱,将勤劳作为主要元素,引导群众提炼家规、家训。统一制作扇形“家训牌”,以户为单位挂牌上墙,让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村民蔡忠顶一家三代一直以“勤劳致富、自力更生”传家,2019年脱贫后,凭着自己三七种植技术,持续发展三七产业,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三七种植大户,年收入50万元,生动体现了其勤劳致富的家训内容。
目前,全村已完成180余户村民“家训”上墙,成功引导60%以上的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种养殖业、寻岗就业,户均增收达6万元以上,逐渐增强了群众“造血”的内生动力。
将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依托富足的蜜源资源,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发展思路,将蜂蜜养殖作为新兴产业,构建以蜜蜂产业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以党支部为“领雁人”,挑选具有常年养蜂经验的村民作为养蜂带头人,联合分散的蜂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变各家各户的“单打独斗”为规模养殖。村民杨啟富发挥自己常年养蜂优势,率先成为养蜂带头人,借村内种植的万寿菊、油菜花、百香果等,在自家庭院养蜂产蜜,凭一人之力带动村内30户散户发展养蜂100余箱,通过自销、网络代卖等广销花蜜,年增收8万元。
目前,木腊村已培育养蜂带头人8人,规模以上养殖户10户,带动90余户农户参与养蜂,养殖规模达400余箱,年产量3000多斤,带动群众增收30万余元,铺就了乡村振兴“甜蜜路”。
将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坚持“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发展理念,以绿美乡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家庭为阵地,实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美化、绿化、亮化等5大工程,鼓励群众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建设小景观、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
充分发挥美丽庭院的叠加效应,在房前屋后“小田园”上下功夫,按照“地里有菜、空中有果、园中有畜”的模式,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大力发展既适合自己又具有“短、平、快”优势的庭院经济,立体种养百香果、百部、节节高、小米辣等果蔬药材,及猪、牛、本地鸡等家禽家畜,通过“果树+蔬菜”“果树+家禽家畜”等多元化方式,让庭院有“看头”更有“赚头”,实现了环境美化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老党员田春珍家因年轻人长期外出打工,不大的院子基本处于闲置、荒废状态,借着发展庭院经济的快车,她将自家1亩有余的小院种上小米辣、黄瓜、茄子等果蔬和百部、节节高等中药材,既赏心悦目、吃到新鲜蔬菜,还能就近销售或到集镇售卖,年增收20000余元,小小庭院“方寸地”成了一家人的“增收园”。
目前,木腊全村累计有200余户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景观等180余个,种植果蔬300余亩,养殖家禽家畜近2000头(羽),年均产值达8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4万元。群众收入增加了,院子也变漂亮了,庭院经济大幅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通讯员:杨国大
责编:王开敏 廖珊珊 杨耘
审核:董高杰
新闻热线:0876——713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