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诈骗分子自称“疫情防控中心工作人员”,向市民拨打流调电话,称市民可能有被传染疾病的风险,或可能是有人冒充市民的个人信息登记接种疫苗,又或是数据出错,以配合疫情防控为由,要求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密码和验证码等信息,或向市民发送钓鱼链接短信,诱导市民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等,骗取钱财。

诈骗分子在网上发布代购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效药(只需5800元3个疗程,每天坚持服用就会康复)和防疫用品(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额温枪等)的信息,诱骗受害者购买,以先付款后发货为由要求转账。诈骗分子收到用户付款后不发货直接拉黑。

不法分子利用大家居家买菜难、对生活物资急需的心理,在社交软件、购物平台、网站论坛等渠道发布出售或代购生活物资的信息,等待被害人主动咨询。骗子诱导受害者在社交软件上扫码或点击链接进行支付,但却迟迟不发货,甚至还会编造收取运费、收取定金优先发货等理由,诱骗被害人继续转账汇款。在成功骗取钱财后迅速将被害人拉黑、删除。

诈骗分子伪造身份背景(如爱心机构、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在社交平台谎称募集资金帮助疫情,称捐款资金将用于为医院订购防疫物资、为医护等工作人员购买餐饮物资等,等收到受害人捐款后随即删除募捐人联系方式,并将募集资金转账至个人银行卡。

受疫情影响,各地教育部门、学校组织开展线上教学。QQ群、微信群也成为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重要的交流渠道。诈骗分子利用手段混入家长群,进群后伪装成学校老师要求家长扫描二维码、银行转账缴纳资料费、补习费、培训费等方式实施诈骗。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购买物流信息,仿冒快递公司称快递在运输过程中被检出新冠阳性,导致快递滞留或被拒发,要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然后以信用分不足、理赔通道未开启等理由诱导受害人填写了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从而达到骗钱目的。

疫情期间,市民群众要警惕不法分子冒充“权威部门机构”,将钓鱼短信包装成各类防疫提示,或谎称疫情防控工作人员,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开展核酸检测不会要求你填写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无论骗子冒用任何机关的名义,骗局的最后一步一定是诱导填写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甚至直接转账。广大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等,切勿上当。
网购商品有任何问题一定要通过官方App或网站进行联系,涉及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和密码等信息,一定要谨慎。也可以拨打各个快递公司的官方服务电话咨询,千万不要听信所谓的“客服”人员,随意添加他们微信、QQ,听从他们进行转账、汇款扫码支付,以防被骗。
涉疫情类诈骗看似言之凿凿、套路满满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骗钱而来。捂紧钱袋,即可破局。不点不明链接、不轻信陌生电话、不随意给陌生人转账、不泄露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隐私信息,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如遇到涉“疫”类诈骗,请及时拨打110报警!
美编:谭倩
责编:王开敏 廖珊珊
审核:董高杰
新闻热线:0876——7133230